2016年5月26日,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就鋼鐵產能問題接受南非獨立傳媒集團采訪,剖析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介紹中國積極推進鋼鐵“去產能”的政策舉措,呼吁中南兩國政府和企業共同推進鋼鐵產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獨立傳媒旗下《星報》、《比勒陀利亞新聞報》、《開普時報》、《水星報》等均全文刊發,采訪內容如下:
駐南非大使田學軍就鋼鐵產能問題接受南非主流媒體采訪
一、一些人將當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歸咎于中國,作為中國大使,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鋼鐵產能過剩是個全球性問題,不僅中國產能過剩,歐洲、美國的產能也過剩。中國既是鋼鐵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中國鋼鐵產品約90%用于國內經濟社會發展。
鋼鐵產能過剩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結構性原因。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持續增長乏力導致鋼鐵需求不足,但各國在經濟擴張期增加的產能短期內難以消化,因此供過于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同時,一些發達國家的鋼鐵行業本已失去成本優勢,但政府為保就業而保產能,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全球范圍內的產能過剩。
破解鋼鐵產能過剩,相互指責和推卸責任沒有意義,貿易保護主義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只會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進一步沖擊。
二、面對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局面,中國政府和企業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消化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過去3年,中國已淘汰了9000多萬噸落后鋼鐵產能。未來5年,中國計劃再壓縮1-1.5億噸產能。
為持續推進鋼鐵行業去產能,中央政府已要求各地不再新建鋼鐵廠,現有鋼鐵廠不再增加新的產能。同時,我們也通過執行更嚴格的環保、安全、能耗、質量標準,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
中國已經和即將實施的去產能計劃,涉及約100萬個就業崗位,相當于歐盟鋼鐵工人總數的3倍。大批鋼鐵工人的轉崗安置和生活保障是一項艱巨任務,但這不會動搖中國政府去產能的決心。
三、中國政府是否對本國鋼鐵出口實施補貼,實行低價傾銷,從而對其他國家鋼鐵行業造成沖擊?
作為WTO成員,中國始終遵守國際貿易規則,沒有對鋼鐵出口實施補貼。相反,中國對部分鋼鐵產品加征了出口關稅,這是其他任何鋼鐵生產國都沒有的。
中國鋼鐵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主要來自企業在勞動力成本、規模、技術、供應鏈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以人工成本為例,美國鋼鐵工人年收入6萬美元,中國鋼鐵工人只有2萬美元。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客觀上也助推了中國鋼鐵成本下降。而一些國家鋼鐵企業主要以廢舊鋼鐵為原料,無法從大宗商品價格變化中獲益。
一些國家認定中國鋼鐵出口存在傾銷,主要是采取了“替代國”方式核算,他們根據自己定的規則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價格作為參照,根本無法反映中國鋼鐵產品的真實成本。《中國加入WTO議定書》規定,WTO成員有義務于今年12月終止在對中國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
四、我注意到中南兩國開展鋼鐵產能合作的消息。同時,南非鋼鐵企業不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本國鋼鐵產業。您如何看待未來中南兩國鋼鐵行業開展合作的前景?
當前,非洲正加速推進工業化和一體化,對鋼鐵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中非合作論壇約堡峰會為中國對非洲產業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注入了新動力,也將不斷創造和釋放非洲鋼鐵市場的潛能。南非鋼鐵行業有良好的基礎,中國鋼鐵企業在技術、資金等方面擁有雄厚實力,中南完全可以實現強強聯合,共同開拓廣闊的非洲市場。
鋼鐵行業在南非再工業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汽車制造等一大批下游行業的生產經營也受鋼鐵價格影響。因此,南非政府對于是否針對鋼鐵行業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持謹慎態度。我注意到,近期南非國際貿易管理委員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國家進口鋼鐵產品發起保護措施調查。中南有健全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我相信,雙方通過對話協商,能夠妥善找到解決辦法。
|